記者探訪武警南京支隊某中隊執勤哨位——
“鷹眼”守望:一橋飛架南北
■呂偉 劉嶧 解放軍報記者 向黎鳴
滾滾長江,奔流不息。南京長江大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三伏時節,記者站在南京長江大橋南橋頭北望,蒸騰而起的熱浪,讓橋面變得影影綽綽。橋下遼闊的江面上,來往船只穿梭不停。
“室外溫度39℃,地面溫度48℃。車輛行駛通暢,人員通行正常!”橋頭堡上,擔負守橋任務的武警南京支隊某中隊官兵依托鷹眼全景系統,實時監測大橋及周邊區域,并用對講機向作戰勤務值班室匯報執勤情況。
哨兵正向中隊匯報執勤情況。楊春周 攝
1968年12月,南京長江大橋全面建成通車。這是當時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最大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如今,南京長江大橋已成為支撐長三角區域發展的關鍵交通節點。一代代守橋官兵和大橋一起,見證了祖國的繁榮發展。
“人多、車多、船多,給官兵執勤帶來不小挑戰?!睏钪嘘犻L告訴記者,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橋上橋下每天大約有8萬多輛汽車、200多列火車、2000多艘船只和4萬多輛非機動車來往通行。執勤點哨兵不僅要監測大橋及周邊區域人員往來情況,還要對橋面交通工具進行全時監控,這對哨兵的執勤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
采訪期間,記者親歷了一次特情處置訓練。
“南橋頭堡西南方向60米處發現一名‘可疑人員’!”哨所內,哨兵通過對講機向上級報告情況,同步按下啟動按鈕,鷹眼全景系統立即偵測并鎖定“可疑人員”。
與此同時,遠在營區的該中隊作戰勤務值班室顯示屏上,鷹眼全景系統的監控畫面同步呈現,AR實景地圖迅速標定特情區域。指揮員分析研判后,果斷下達出動指令。應急小組聞令而動,攜帶裝備器材前出,趕赴現場處置。從哨兵發出警報,到應急小組出動,全程用時不到3分鐘。
應急小組出發后,無人機操作手李涇泓操縱無人機升空,飛往目標點位。
“大橋周邊障礙物較多,尤其是夏天枝繁葉茂,鷹眼全景系統一旦出現畫面‘斷檔’情況,無人機就會在空中接續展開偵測。這樣一來,無論目標怎么移動,現場畫面都不會丟失。”李涇泓一邊調整無人機飛行姿態,一邊向記者介紹,鷹眼全景系統提供全局視野,無人機進行空中“補盲”,真正實現了立體感知、動態監控。
鷹眼全景系統和無人機實時傳輸的畫面里,“可疑目標”被牢牢鎖定、實時追蹤。應急小組根據作戰勤務值班室提供的信息,順利完成特情處置任務。
任務結束,無人機快速回收。“以前遇到類似情況,為了防止跟丟目標,需要派出幾個小組從不同方向展開搜索。如今有了鷹眼全景系統,往什么方向搜索、在哪個位置堵截,實景地圖標注得明明白白。”看著官兵有條不紊地操作,楊中隊長深有感觸地說,夏天,大橋周邊草木叢生,蚊蟲蛇蟻暗藏其中,以往官兵前出執行偵搜任務時,不僅要鉆草叢、防蛇蟲,還要時刻擔心跟丟目標?!叭缃瘢跓o人機的輔助下,鷹眼全景系統就像導航儀,既能實時鎖定可疑目標位置,還能為應急小組輔助規劃搜捕路線,特情處置效率大大提升。”他說。
訓練結束不久,正趕上換哨,記者跟隨哨兵高潤澤一起上哨。高溫炙烤下,記者沒走幾步,已是大汗淋漓,對官兵所說的“人未到崗、汗如水淌”有了真切感受。
頭頂烈日登上13層樓高的哨位,記者汗流浹背。哨位旁,車輛轟鳴聲裹挾著熱浪不斷涌來,火車不時呼嘯而過,震得崗亭微微發顫。
“我外公當兵時,就擔負過南京長江大橋的守護任務。能與外公接力守護同一座大橋,我感到特別自豪?!备邼櫇筛嬖V記者。
兩代人,同一個哨位。半個世紀過去,一切似乎在變,似乎又沒變——車船增多了,守橋使命依舊;大橋翻新了,哨兵挺立如初。
核心部位監控、周界報警監控、鷹眼全景監控……與高潤澤并排站在哨位,記者發現,執勤哨兵不僅要密切關注路面情況,還要時刻關注執勤平臺顯示屏上不斷切換的監控畫面。
“對哨兵來說,連續兩個小時保持專注是基本功。因為不經意間的走神,就可能錯過一次險情?!鼻皝聿樯诘闹嘘爠⒅笇T給記者講起官兵執勤期間的一次經歷。
一個夏日下午,鷹眼全景系統捕捉并鎖定一名在橋面長時間停留的男子。哨兵王超群發現這一情況后,放大監控畫面發現,這名男子狀態低迷且身體不斷搖晃。結合以往執勤經驗,王超群判斷他可能中暑了。王超群立即向中隊作戰勤務值班室報告了情況,并前出處置。得益于王超群及時采取的散熱、降溫等急救措施,這名男子身體逐漸恢復正常。
談及科技手段帶來的變化,劉指導員說:“以無人機為例,過去,一些游客喜歡在大橋附近放飛無人機。這種‘低慢小’目標,此前一直是管理上的難點。有了無人機反制器后,只需一鍵啟動,便可一招制‘機’?!?/p>
科技賦能,助力執勤強能。劉指導員告訴記者,隨著科技手段不斷進步,三維建模、AR等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構設模擬執勤環境和開展專勤專訓,守護大橋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從概略防控向精準防控的轉變。
夜幕降臨,長江兩岸華燈初上。返程途中,記者回首,南京長江大橋在燈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
“爭氣橋”上悟初心
■向黎鳴
1956年,毛澤東同志視察武漢,寫下了《水調歌頭·游泳》。詞中寫道:“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苯裉欤斢浾哒驹谀暇╅L江大橋橋頭,面對橋上橋下往來穿梭的車船,對這句詩詞的理解更加具象化。
工程技術落后的年代,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堪稱奇跡,贏得了“爭氣橋”的美稱。對武警南京支隊某中隊守橋官兵來說,守護“奇跡”既是無上榮光,更是責任擔當。從目測、手摸、耳聽、人喊,到鷹眼全景系統織就守護天網、無人機在大橋上下穿梭、數據流在無形空間奔涌……一代代守橋官兵始終挺立時代潮頭,接力守護大橋安全。
一系列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讓守橋執勤實現了從“鐵腳板丈量橋面”到“數據流守護安全”的跨越,守橋官兵從“拼體力”“熬時間”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執勤基本功上,精武強能的動力更足。新時代的執勤哨位,除了“苦和累”,還有“高精尖”。
三伏探哨,記者探的是哨位、戰位,感受最深的是官兵忠誠踐行使命的責任擔當。雄偉的大橋,見證著一茬茬守橋官兵的初心;奔涌的江水,映射出一代代守橋官兵的忠誠。從傳統執勤手段到現代科技裝備,守橋方式在變,執勤手段在變,但守橋官兵的使命擔當沒有變,也不會變。
守好大橋的信心更足了
■武警南京支隊某中隊二級上士 趙 帥
夜幕低垂,華燈初上。站在面貌一新的大橋哨位上,看著長江兩岸的繁華景象,我深深地體悟到一名守橋戰士的責任感和自豪感。
入伍之初,每當三伏天頂著烈日站崗執勤,火車經過時帶來的震動,汽車駛過時卷起的熱浪,讓我感覺呼吸火辣辣的。13層樓高的哨位,每邁一步臺階都能感受到汗水從臉頰上滑落,往往還沒走到哨位,身上的迷彩服就濕了大半。
老班長常說,執勤是“鐵腳板丈量忠誠”。過去,我們巡邏主要靠走、觀察主要靠瞅、報警主要靠吼。夜間執勤,走在漆黑的橋面,大家只能打著手電筒探查。一次執勤途中,遇到特殊情況,為提醒火車緊急制動,哨兵只能飛奔上前,不停揮舞手電筒發出停車信號。
這些年的執勤經歷,讓我和戰友們成了“列車通”,從“綠皮車”到“和諧號”動車組,再到“復興號”高鐵,列車速度越來越快,出行條件越來越好,列車的發展軌跡讓我們直觀感受到了祖國的發展速度。更讓我們高興的是,搭乘祖國發展的快車,營區建設、守橋執勤的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執勤處突的效率越來越高。鷹眼全景系統、高清夜視監控、AR實景地圖……科技感滿滿的執勤設備,讓我們對特情的預警與處置反應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科技為執勤注入新動力。隨著哨位環境的改善和執勤系統的升級,我和戰友們守好大橋的信心更足了。新征程上,我們將始終踐行“忠誠守大橋,奉獻為人民”的誓言,為人民站好崗、為祖國守好橋。
(呂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