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軍區某部與駐地少數民族群眾“結對子,認親戚”,經常性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天山腳下傳來“幸福的聲音”
■彭星宇 莊繼紅 嚴文蘋
清晨,新疆烏魯木齊市天山區中灣街北社區軍民同心園廣場上樂聲陣陣。
“前陣子古爾邦節的時候,更熱鬧呢!”社區維吾爾族居民買買提?阿布拉江說,那幾天,新疆軍區某部官兵帶著米、面、油等生活物資來到社區,看望生活有困難的群眾。走訪結束,官兵還和社區群眾一起載歌載舞、共慶節日。
“他們是我們的‘親戚’!”提到新疆軍區某部官兵,中灣街北社區居民幾乎異口同聲。
自2016年起,新疆軍區某部官兵來到中灣街北社區開展“結對子,認親戚”活動,這個社區的許多居民就多了一群“兵親戚”。他們平日里來義務勞動、巡診,逢年過節走訪慰問,還為社區修建了一座小廣場。
從軍民同心園的樂曲,到社區居民家的歡笑,在這個常有“兵親戚”往來的地方,處處可以聽見“幸福的聲音”。
維吾爾族老人家的敲門聲:
“這門‘親戚’永遠斷不了”
周末,新疆軍區某部軍醫陳疆龍帶著醫藥箱,來到結對的維吾爾族老人阿依木·買買提家。才剛敲兩下,阿依木老人就打開了門。
“我估摸著你該來了,一直等著呢!”阿依木拉著陳疆龍的手,把他迎進屋里。
自從陳疆龍和阿依木老人結對,他就常來“走親戚”。“阿依木阿姨關節不大好,特別是換季的時候,總是不舒服,所以我經常來看她。”陳疆龍說。
筆者問起阿依木老人,和這位“兵親戚”認識多久了?老人先是說“1年”,隨后又說“9年”。
“1年”是阿依木老人與陳疆龍結對的時間,“9年”則是該部開展“結對子,認親戚”活動的時長。
阿依木老人是第一批與部隊官兵結對的。那時,該部安排副主任孫立新與她結成“親戚”。阿依木老人患有關節炎,發作時連走路都成問題,孫立新便定期上門看望,為她送藥、按摩。在孫立新的悉心照料下,阿依木老人的身體漸漸好轉。
去年,孫立新退役離隊。離別前,他特意帶軍醫陳疆龍來到阿依木老人家:“阿姨,我退役以后,小陳就是您的‘親戚’了。”阿依木老人握著孫立新的手說:“我知道,我們在部隊上的這門‘親戚’永遠斷不了。”
就這樣,陳疆龍接過了這根“接力棒”。知道阿依木老人記性不太好,他把藥品仔細分裝,放在老人觸手可及的床頭;天涼下來,他馬上提醒老人注意保溫,換上更厚的棉被。
在這支部隊里,像這樣的“親戚”越來越多。起初,官兵主要同少數民族老人、家庭困難群眾結對,近幾年來,結對的范圍逐漸擴大。官兵定期來社區看診、慰問,群眾也常邀請官兵到家中做客、過節,“親戚”往來更加密切,軍民感情愈加深厚。
“什么事都想著我們,休假回家帶來好吃的,也想著給我嘗嘗。”阿依木老人笑著說,“聽到他們敲門的聲音,就像聽到幸福來敲門。”
聽障兒童的笑聲:
“你們給了孩子新的人生”
中灣街北社區群眾買買提?阿布拉江永遠記得,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在醫院的走廊里,當兒子用含混不清的聲音喊出“阿塔”(維吾爾語,意為“爸爸”)時,這個高大的維吾爾族漢子瞬間紅了眼眶。
“感謝解放軍,給了我兒子新的人生!”提起兒子的治療經歷,買買提激動不已。
2022年,買買提3歲的兒子被診斷為先天性聽力障礙,高昂的治療費用讓他一籌莫展。沒過幾天,與他結對的某部助理工程師單寶玉上門走訪,買買提向他吐露了孩子的病情。
“你放心,我們來想辦法!”單寶玉立即向單位匯報情況,協調駐地兒童醫院為孩子治療,并多方籌措資金,購買了助聽器。
經過治療,買買提的兒子語言能力基本恢復,能夠與人正常交流。“今年準備上小學了!”買買提高興地說,“孩子能夠正常上學,多虧了‘兵親戚’!”
上次去看望買買提一家人,單寶玉發現,買買提的兒子雖然說話有些費力,可“解放軍叔叔”卻說得清晰有力。
“這是我們專門教他的。”買買提告訴單寶玉,“這是幫了我們的人,這個稱呼一定要學會!”
作為該部群眾工作負責人,單寶玉介紹,像買買提這樣因家庭成員患病或殘疾導致生活困難的群眾,是他們的重點幫扶對象。
社區維吾爾族居民穆尼熱,獨自一人帶著3個孩子。大女兒和小女兒分別在讀大學與中學,兒子因智力障礙,在特殊教育中心讀書。該部干部與穆尼熱結對后,對3個孩子都進行了資助,還定期為小女兒輔導功課。
“走進群眾的家門,孩子們的笑聲就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肯定。”單寶玉說。
軍民同心園的歌聲:
“這是團結的最好見證”
“以前這里是一片荒地,現在成了社區最熱鬧的地方。”站在軍民同心園廣場前,中灣街北社區居委會主任郭泳成告訴筆者。
這個廣場的建設,源于某部開展的一次愛民志愿服務活動。
2021年1月,一場大雪突如其來,造成烏魯木齊市多條道路堵塞。該部派出官兵組成清雪小隊,配備清雪車,來到中灣街北社區幫助清理積雪。
“我們這片有很多老小區,街道比較窄,部隊的清雪車進不來,子弟兵們就返回營區拿工具,人工幫我們清理。那天氣溫很低,大家的臉凍得紅彤彤的,我們給他們送熱茶,他們也顧不上喝。”回憶起那天的場景,郭泳成感動不已。
清雪時,一塊空地引起了官兵的注意:“社區里有這么大一片空地,怎么沒有利用起來呢?”
“我們不僅要幫群眾解決困難,更要幫他們建設美好家園。”經過討論,該部決定為社區建設一個活動廣場。
平整地面、建設圍欄、補充器材,小廣場建成了,能夠基本滿足社區群眾日常活動需求。
“這是團結的最好見證!”廣場竣工后,郭泳成和社區群眾為它取了個溫暖的名字——軍民同心園。
這幾年,軍民同心園設施不斷完備,有了塑膠地面、籃球架。早上,各族群眾伴隨著歡快的音樂跳起廣場舞;傍晚,放了學的青少年在這里活動,從早到晚都洋溢著歡笑。
采訪時,筆者在廣場遇到抗美援朝老兵馬和海。
“當年我退役以后主動申請來新疆,建設祖國大西北。”馬和海說,“現在新疆發展得好了,部隊還是這么關心駐地建設、關心群眾。”馬和海老人的孫子2019年入伍,兩年后退役復學。去年9月,他的孫子二次入伍。“我孫子說,看見解放軍為人民做事,他想再次加入這個光榮的集體,貢獻力量!”馬和海老人說。
夕陽西下,廣場上又響起了歡快的麥西來甫。官兵與社區群眾手拉著手跳起舞蹈。聽,那音樂聲與歡笑聲,共同匯成這個多民族社區里“幸福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