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人出彩”到“全班過硬”
■吳 超
前段時間,第81集團軍某旅一營10名官兵登上“光榮榜”,其中3人來自一連二班:余闖,旅政治教員比武第一名;易彥明,旅炮手專業比武第一名;高森,旅演講比賽“強軍風采獎”。
“去年開始,二班奮起直追,大家進步幅度非常明顯,連續幾個季度都是營里上榜人數最多的班。”該營劉教導員告訴筆者,二班能取得現在的成績,班長余闖功不可沒。
余闖是旅里的訓練標兵,多次在上級比武中奪得榮譽,被集團軍評為“金牌教練員”,還曾榮立二等功。
然而,與此同時,二班其他戰士的表現不溫不火,鮮有亮眼成績。此前一次旅里組織的專業考核,余闖名列前茅,班里戰友卻成績平平,甚至有人排名墊底。
于是就出現了略顯尷尬的一幕:余闖個人表現突出、頻獲榮譽;二班在連隊考核評比中卻屢屢排名落后,受到連主官點名批評。
“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班長,僅僅自身素質過硬還不夠。”連長對余闖說,“作為班長,把全班帶過硬,才算真正盡到職責。”
連長的話讓余闖陷入反思。班務會上,他從戰友的發言中,找到問題所在:雖然自己在比武中摘金奪銀,給大家作出榜樣,但也因備戰個人比武分散了精力,疏于幫帶班里戰士共同進步。還有戰士坦言,有時遇到難題,不愿請教班長,生怕耽誤他訓練。
在這之后,余闖調整精力分配,將更多的心思放在班里戰士身上。
余闖現在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他說那是“帶兵手冊”,上面記錄著他對班里每名戰友的長處和不足的分析,以及為他們量身定制的成長規劃。
以戰士高森為例,余闖的“帶兵手冊”上這樣記錄:高森長處是上肢力量強、表達能力強;不足是耐心不夠、容易放棄。余闖為他規劃的成長路徑是先在優勢課目取得成績建立信心,再逐步補齊短板。
下連后,高森因訓練成績落后開始自暴自棄。察覺到異樣后,余闖沒有任其“自由生長”,而是積極尋找解決辦法。留心觀察平時訓練,他發現,高森在需要用到上肢力量課目中表現突出。比如手榴彈使用,高森雖然投擲時發力方法不正確,但成績始終排名靠前。
余闖以此作為突破口,幫助高森糾正投擲姿勢,改掉了痼癖動作。不久后,旅里舉辦軍事體育運動會,高森奪得手榴彈使用課目第四名。
余闖趁機為高森設置階段性小目標,引導他固強補弱。一段時間后,高森不僅軍事訓練進步明顯,還登上了旅演講比賽的舞臺。伴隨一次次突破,高森變得越來越自信。
隨著余闖把更多精力用在帶兵上,二班戰士面貌一新、士氣高漲。一年多來,他們在各類比武競賽、考核評比中陸續取得好成績,令兄弟班排刮目相看。
與此同時,余闖沒有放松自我要求,參加旅政治教員比武取得第一名,參加軍事體育運動會奪得單項課目冠軍……
從“一人出彩”到“全班過硬”,如今二班已經成為一連的“標兵班”。最近,該旅組織專業技術能手評定,余闖被評為“一級專業技術能手”,二班其他參評戰士被評為“二級專業技術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