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空軍某場站,感受綠色軍營建設新成效——
光伏發電讓營區供電不間斷
■張本鵬 解放軍報記者 孫興維
官兵維護保養光伏面板。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卓靈鵬攝
初夏時節,南國某機場熱浪襲人。空軍某場站發電站監控室內,水電班班長江月正在仔細檢查儀表盤上的數據。
擦了擦額頭的汗水,江月告訴記者:“過去,場站供電主要依靠市政電網和柴油機發電,電力供應易受環境因素影響。尤其是柴油機啟動速度慢,一旦斷電很容易影響訓練。”
如今,他們為營區電力供應插上“新能源之翼”,戰機起降有了多重保障。
3年前,該場站被上級確定為新能源供電項目建設試點單位。結合駐地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實際,各級攜手推進該項目建設。截至目前,該場站已形成市政電網、柴油機發電、光伏發電、儲能系統等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相結合的多維電力保障格局。
“電力供應事關戰機起降安全,關系部隊戰斗力提升。”作為已在水電保障崗位工作12年的老兵,江月深知戰備供電保持穩定的重要性,但場站過去相對單一的供電模式,一度難以滿足部隊日漸增長的用電需求。
江月告訴記者,那時候,他和戰友輪流在供電調度室值班。一旦出現線路故障、停電跳閘等問題,值班人員必須立即檢修排故,確保飛行訓練順利進行。
為盡可能縮短柴油發電機的啟動時間,確保以最快速度恢復供電,江月帶領水電班反復試驗,在專家指導下研發出一套電源自動重啟系統,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
“新能源供電項目建成后,電力保障更可靠了。”江月告訴記者,新能源供電項目采用微網控制技術,市政電網一旦中斷,新能源微電網可無縫切換,為市電搶修、柴油機發電啟動贏得時間。特別是在夜航供電中斷的緊急情況下,儲能系統可為場道燈光和塔臺主要設備持續供電數小時,確保戰機正常起降。
機場跑道上,戰機轟鳴,呼嘯升空;發電站監控室內,各種設備高效運轉,儀表燈光閃爍。
該場站領導介紹,光伏發電綠色低碳,為場站提供了可靠電力保障。不僅如此,新能源發電設備具有一定的儲能作用,進一步增強了場站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可靠性。
“多一種能源供應方式,就多一種戰斗力保障手段。”該場站領導告訴記者,新能源供電項目建成以來,不僅為飛行場區核心用電設備提供了持續、可靠、穩定的電力保障,也為建設綠色軍營探索了路子。下一步,該場站將根據新能源供電項目運行情況,持續優化訓練用電和生活用電線路,將清潔、穩定、可靠的新能源供電列入保障優先級,讓新能源更好地為訓練保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