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加油,有必要“扎堆”嗎
——西寧聯勤保障中心某汽車運輸團改進油料保障方式的一段經歷
■丁寧 李東東 解放軍報記者 孫興維
西寧聯勤保障中心某汽車運輸團戰士在為車輛加油。董 興攝
近日,西寧聯勤保障中心某汽車運輸團接到緊急任務,需出動運輸車執行長途物資倒運。受領任務后,汽車連王連長立即確定人員和車輛,組織應急加油。很快,車隊就開出了營區。
“團里開設應急加油口后,遇到緊急情況,車輛出動速度更快,完成任務效率也更高了。”對此,王連長很是感慨。
此前有一次,團隊組織汽車駕駛訓練,王連長負責帶領由重裝備運輸車和通裝運輸車組成的混編車隊。訓練結束后天色已晚,因需要加油的車輛太多,有的當天沒能完成加油,導致第二天復訓出發前,出現了通裝“等”重裝加油的情況,前后耽擱了20多分鐘,受到上級批評。
事后反思復盤時,王連長和官兵發現,以往團里一般每半月組織一次集中加油,基本能滿足日常訓練和任務保障。近幾年,部隊使命任務不斷拓展、裝備類型更加多元,各類車輛在相同時間下的油耗量不同,在這種情況下,訓練與運輸任務同時展開,傳統的集中加油方式就無法滿足精細保障需求,還可能影響戰備狀態。
該團黨委了解相關問題后,立即深入一線展開調研。一次集中加油時間,他們留意到,除執勤車輛和待命車輛外,一些只出現少量油耗的保養車輛也在排隊加油,擠占了任務出動車輛加油時間。
車輛什么時候需要保持油料滿格?不同類型車輛是否有集中加油的必要?圍繞這些話題,調研組同基層官兵展開了討論。
有的官兵認為,車輛保持滿油,有利于保證戰備狀態,但這樣就需要每天組織一次加油。如果當日所有動用的車輛都加一次油,會造成集中加油、車輛排隊。有的官兵建議,能否將執勤、待命用車和保養車輛區分開來,長期不用或較少使用的車輛,不必與執勤車輛同步加油,科學統籌避免造成排長龍現象。待命車輛可以靈活組織加油,降低人力物力消耗。
“從戰備角度來說,各類車輛隨時保持滿油狀態,的確能讓出動效率更高,但這并不意味著集中加油、同步保障,應對傳統加油方式予以改進。”該團領導告訴記者,上級對加油的手續審批、安全操作等有明確規定,但不同車輛加油的頻次、間隔等,可由各單位根據自身工作和任務實際決定。
在梳理官兵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團黨委確立“有利于戰備訓練、安全管理以及油料保障效益”的指導原則,根據歷史大數據,對不同車輛裝備類型、不同訓練保障任務、不同戰備任務背景進行分析,測算出日常加油頻率,細化制訂油料保障方案:將半個月一次集中加油改為每周一次,由基層連隊根據不同類型車輛使用情況和加油頻率,精準提報補給需求,每周分車型、分時段集中加油;采取定期加油和應急加油相結合的方式,結合加油站改造項目增設部分應急加油口,確保有效應對突發情況下的車輛加油需要。
“現在執行任務,車輛加油效率明顯提升,出動更加迅速。”一位團領導說,他們將繼續根據執行大項任務車輛加油情況,探索優化不同車輛油料加注時機和方法,讓每輛車都保持最佳狀態,確保一有任務能迅速出動。
記者感言
科學保障有學問
■孫興維
車輛加油是部隊的一項日常保障工作,看似沒有什么科技含量,但車輛加油時機、加油方式是否科學高效,也能體現一支部隊的戰備和管理水平。
一般來說,讓車輛加滿油,隨時處于待命最佳狀態,是高水平戰備的重要標志。但從車輛精細化管理角度來說,讓所有車輛集中加滿油卻不是最佳選擇。針對練兵備戰實際,西寧聯勤保障中心某汽車運輸團對標戰斗力建設要求,著眼實現戰備水平和裝備管理效益最大化,根據不同車輛裝備類型、不同訓練保障任務、不同戰備任務背景,創新探索出不同類型車輛加油時機和方式方法,這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精細管理、精準保障的做法值得肯定。
科學管理、科學保障出戰斗力。車輛加油看似只是后勤保障中一個不起眼的環節,但如果統籌不好也會影響到備戰打仗能力的提升。各部隊只有平時做好科學統籌、精細保障,嚴摳每一個細節、理順每一個環節、練強每一項能力,才能保持良好戰備狀態,戰時就能臨危不亂,隨時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