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某大隊邀請老前輩回營講述光榮傳統——
“任務在哪里,責任就在哪里”
■陳 昊 解放軍報記者 畢笑天
近日,北部戰區海軍某大隊營區內,官兵整齊列隊,等待一位闊別35年的“家人”。車門打開,一位銀發老兵向官兵走來,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寒暄中,老兵激動地重復著一句話:“終于回家了?!?/p>
這位老兵名叫鐘平,今年92歲。1956年,他調整轉任到該大隊前身部隊。該大隊前身部隊歷史厚重,多次擔負重點國防工程建設任務。作為這支“工程鐵軍”的一員,幾十年中,鐘平多次隨部隊執行重大施工任務,因表現突出先后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該大隊官兵與鐘平的重逢,源于一次不期而遇。不久前,該大隊與某軍休中心開展雙擁共建活動時,了解到一位老兵一直想回自己的老部隊看看。查看鐘平的履歷,官兵們發現他參加的重大施工任務,與大隊歷史一一吻合。大家難掩激動:“原來,這是我們單位的老兵!”很快,在官兵們的邀請下,鐘平踏上回營“探親”的路。
“邀請鐘老回家,既是向他匯報部隊的發展變化,也想借此機會,請他為官兵上一堂革命傳統教育課?!痹摯箨狀I導介紹,為了讓年輕官兵更好了解大隊歷史,激發情感共鳴,鼓舞士氣,他們不時邀請老兵回營與官兵交流,通過老兵的真實經歷和感悟,引導官兵堅定理想信念,發揚光榮傳統。
回營第一站,鐘平在官兵引導下參觀了大隊軍史長廊??吹搅沂棵泬ι系囊粋€個名字時,鐘平情不自禁紅了眼眶:“工程作業危險系數高,那次施工時洞庫上方突然塌方,土石壓住了連長。我們好不容易救出連長,送往醫院的路上,他還是犧牲了……”
盡管時隔多年,回憶起當年的施工情景,鐘平仍記得很多細節:“當時我們在高溫高濕的山洞里作業,用風鉆在石壁上打眼。粉塵一下子黏在身上,十分難受。大家一待就是10多個小時,渾身上下只有牙齒是白的,但誰也沒有怨言。我們當年就是這樣,不管什么任務,都不講困難、不談條件,保質保量完成?!?/p>
列兵文意站在人群中,聽著鐘平的講述,不禁動容。入伍前,文意對軍營充滿向往,可來到部隊后,面對“不扛鋼槍卻拿鐵鍬”的情況和緊張的施工任務,他有些水土不服。鐘平的話,讓文意深受觸動。懷著對鐘平的敬意,他不由自主和戰友們一起鼓起了掌。
參觀完軍史長廊,鐘平以“賡續傳統,一路向前”為題,為官兵進行了一場專題授課。授課過程中,官兵與鐘平熱情互動。中士王強舉手提問:“老前輩,現在咱們工程部隊裝備不斷更新換代,但有人說,我們少了點當年那種掄大錘、砸石頭的‘鋼氣’,您怎么看?”
鐘平略一思索,堅定地回答:“任務在哪里,責任就在哪里。我理解的‘鋼氣’,不是逞強斗狠,而是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把責任裝在心里,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完成任務。過去我們是這樣,今天條件好了,你們更是要這樣……”
現場再次響起掌聲。二級上士趙杰多次參加大項任務,他代表官兵向鐘平承諾:“我們一定努力磨礪意志、提高本領,當好新時代的海防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