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興福教學法的發現與推廣
■趙延壘

訓練中,郭興福(左三)帶領戰士們苦練基本功。 資料圖片
從1959年底開始,隨著新的訓練方針、原則的確立及條令條例的頒布,全軍軍事訓練有了新的標準和依據。為了抓好軍事訓練,部隊各級領導深入基層、言傳身教,注意發現和培養典型,促進了軍事訓練的蓬勃開展。郭興福教學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其推廣和普及又將全軍群眾性練兵運動推向了高潮。
一
1961年,原南京軍區第12軍軍長李德生帶領工作組在第34師第100團第2連蹲點,了解訓練情況。針對部隊戰術技術訓練存在的模式化、走過場問題,李德生決定對單兵、小組、班戰術訓練進行改革試驗,并指定有訓練和實戰經驗的干部任教。經過一段時間的反復試驗,成效初現。
四五月間,第12軍召開具有實戰經驗的營以上主官現場會,對第2連3個戰術示范小組進行評教評學,認為副連長郭興福采用的小組戰術教學法較為突出。這一教學法汲取了班戰術和單兵戰術教學的優點,教得比較活、比較細,戰士易學肯練。李德生決定把郭興福作為典型加以重點培養。在軍領導和有關部門幫助下,郭興福總結形成一套新的教學訓練方法——把練技術、練戰術和做思想工作結合起來,力爭讓訓練實現“練精訓活”。
8月,原總參軍訓部主辦的《軍訓通訊》雜志派出工作人員,現場觀看郭興福的匯報作業。工作人員對這套教學訓練方法十分贊賞,提議將其稱為郭興福教學法。10月2日,《軍訓通訊》出增刊介紹了郭興福教學法。
1962年3月,原南京軍區司令部、政治部聯合發出《認真學習廣泛宣傳郭興福教學法的通知》,引導軍區部隊迅速掀起學習推廣郭興福教學法的熱潮,在訓練中培養自己的“郭興福”。
二
1963年開始,經原總參謀部安排,郭興福教學小組先后到廣州、武漢、沈陽等地部隊進行了數十場匯報表演,進一步擴大了影響。
10月10日至19日,原南京軍區在鎮江組織戰術技術現場會。原總參謀部的《軍訓簡報》對其做了報道,引起時任中央軍委軍事訓練和軍事學術研究委員會主任葉劍英的關注。12月24日,在全軍推廣郭興福教學法現場會上,葉劍英觀看了郭興福教學法8個課目的演示,并發表了講話,高度贊揚郭興福教學法是一個創造,是一個好方法。27日,葉劍英正式向中央軍委呈報了《建議軍委推廣郭興福教學法》的報告。
報告中說,郭興福的教學方法是對我軍傳統的練兵方法的繼承和發揚,是領導培養、群眾支持和他個人努力的結果。報告還談到,歸納起來,郭興福教學方法有幾個突出的特點:第一,善于在教學中抓思想,充分調動戰士練兵的積極性,并能夠發揚教學民主,集中群眾智慧,實行官兵相互教,評教評學;第二,把練技術、練戰術、練思想、練作風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兵練得思想紅、作風硬、技術精、戰術活,而且身強力壯,一個個都像小老虎一樣;第三,采取由簡到繁、由分到合、情況誘導、正誤對比的方法,逐步加深認識,掌握要領;第四,把言教與身教、苦練與巧練結合起來,使戰士百聽不厭,百練不倦;第五,嚴格要求,一絲不茍,循循善誘,耐心說服。上述方法不僅適合于部隊,而且適合于學校;不僅適合步兵,而且適合各軍兵種,建議軍委發一個指示,在全軍中加以推廣。
毛澤東仔細閱讀了這一報告,在“一個個都像小老虎”下面重重地畫了一條紅杠,批示稱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并指出,郭興福教學法“不僅是對傳統練兵的恢復,而且還有發展”。
三
1964年1月3日,中央軍委發出《全軍應立即掀起學習郭興福教學方法的運動》的指示,號召全軍立即行動起來,把軍事訓練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2月,原總政治部發出《關于推廣宣傳郭興福教學方法的指示》,提出領導干部要深入基層具體指導,確保郭興福教學法在本單位生根發芽,推廣郭興福教學法要結合創造“四好連隊”運動來進行,培養更多的神槍手、神炮手和技術能手。
自此,全軍部隊掀起了學習郭興福教學法的活動熱潮,全軍1.9萬余名軍師團級領導干部和機關人員深入基層,宣傳郭興福教學法,積極培養郭興福式教練員和試點分隊。
隨著各軍區、各軍兵種、各軍事院校學習郭興福教學法的不斷深入,全軍形成了一個比、學、趕、幫、超的群眾性練兵熱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64年4月,全軍共培養出郭興福式分隊7105個,郭興福式基層干部和班長1萬余人,戰術、技術等課目單項接近或達到四會(會講、會做、會教、會做思想工作)水平的基層干部,約占總數的10%。5月,《連隊基礎訓練方法二十條》經中央軍委批準頒發執行,對進一步普及郭興福教學法,持續推動全軍連隊基礎訓練和促進群眾性練兵熱潮起到重要指導作用。為了檢驗訓練效果,從當年夏季開始,各總部、各大軍區、各軍兵種分別組織了大比武,同時選拔尖子選手,準備參加全軍比武。
通過推廣郭興福教學法,大抓軍事訓練,全軍部隊培養了一大批神槍手、神炮手和技術能手,以及“四會”訓練骨干,探索出一套適合人民軍隊實際情況的正規化軍事訓練的路子,促進了全軍部隊訓練質量以及戰斗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