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勝利最深厚的偉力
新華社記者嚴賦憬
文物無言,歷史有聲。江蘇鹽城新四軍紀念館,一件件展品見證抗戰歲月里新四軍在人民群眾支持下浴血奮戰的光輝歷史:群眾送軍糧、轉移傷員的歷史照片,展現擁軍愛民的木刻畫,墻上鐫刻的“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民謠……
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參觀,感慨道:“新四軍的歷史充分說明,民心向背決定著歷史的選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民族危亡之際,中國人民迸發出勢不可擋的力量。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以弱勝強的雄渾史詩,顯示了中國人民和中華兒女堅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早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刻,毛澤東同志就在《論持久戰》中,提出決定勝敗的關鍵:“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組織起來、動員起來,用血肉筑起保家衛國的新長城。他們是打不破的銅墻鐵壁,是壯闊歷史的創造者。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全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人民群眾是戰爭勝利最深厚的偉力。”
這是秉持唯物史觀對人民群眾偉大作用的正確判斷。同歷史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相對立,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提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
2015年7月,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深入開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研究,強調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牢記由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歷史”“牢記中國人民為維護民族獨立和自由、捍衛祖國主權和尊嚴建立的偉大功勛”。
地道戰將無險可守的平原變成堅不可摧的地下堡壘;麻雀戰忽聚忽散、時東時西,不停地襲擾和打擊敵軍;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讓敵人惶惶不可終日……
習近平總書記總結道:“中國共產黨堅持動員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實施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廣泛開展伏擊戰、破襲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游擊戰的戰術戰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青年時期,習近平曾聽長輩回憶在太行山根據地堅持敵后斗爭的艱苦歲月:“那個時候,只有堅決依靠老鄉。找到老鄉,才能堅持斗爭,堅持生存。”
依靠老鄉、找到老鄉,樸素話語中蘊含的是共產黨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的深厚感情。
山東臨沂的沂蒙紅嫂們,在抗戰時期支援前線,縫軍衣、做軍鞋、舍生忘死救傷員。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臨沂,重溫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等感人事跡。他深情地說:“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
2014年7月,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動情講起兩個故事:
“北京密云縣一位名叫鄧玉芬的母親,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他們全部戰死沙場。”
“華北平原上的一個莊戶人家寫下這樣一副對聯:‘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是:‘抗戰到底’。這是中華兒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怒吼,是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宣言。”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全民族抗戰的勝利,是全體中華兒女的榮光。
撫今追昔,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正是因為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不懈抗爭和持續奮斗,正是因為前人們浴血奮斗和英勇犧牲,我們的國家才有了今天的獨立自主,我們的民族才有了今天的發展繁榮,我們的人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新時代以來,從實現擺脫貧困的千年夢想,到抗擊百年不遇的世紀疫情,人民永遠是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億萬人民的支持參與,是中國共產黨無往而不勝的力量之源,是克服一切困難、戰勝任何挑戰的堅強保障。
新征程上,緊緊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廣泛凝聚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我們就一定能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