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委訓練管理部持續幫扶大別山革命老區——
紅色山村鋪就美好生態畫卷
■陳建 本報特約記者 吳旭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梓樹村,村民們正在田間熱火朝天地忙碌,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軍委訓練管理部的幫扶下,梓樹村兩年前就實現了脫貧摘帽的目標。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30萬元。”村支部書記漆祥云高興地說。
位于大別山區的梓樹村,是紅軍時期梓樹坪戰斗發生地。在革命戰爭年代,當地群眾付出巨大犧牲、作出重要貢獻。
懷著對老區人民的深厚感情,軍委訓練管理部自2016年7月定點幫扶梓樹村后,堅持將發揮自身優勢與挖掘老區資源緊密結合,以產業幫扶增強“造血”功能為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實施生態產業工程。立足當地作為可再生能源示范縣、光伏發電有規模效應的實際,投入專項經費建成500千瓦光伏發電站;充分發揮當地“靈芝之鄉”特色優勢,以村合作社模式建成100畝靈芝種植基地。
一系列扎實有效的產業幫扶措施很快在梓樹村產生良好經濟效益,僅光伏發電一項,就讓每戶貧困戶每年穩定增收6000元。
“窮根雖然拔掉了,但絕不能有交差的思想,‘扶上馬’還要再‘送一程’。”軍委訓練管理部領導達成共識,“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為此,該部把工作重點轉到脫貧后的幫建工作上,幫助村民探尋一條現代特色農業之路。
梓樹村在栽桑養蠶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但由于村民養蠶規模小、不集中,產生的經濟效益一般。為此,該部積極幫扶村民大力發展桑蠶種植養殖,規劃開墾40畝荒山,種植4萬棵優質桑樹,實行規模化養蠶。
“現在我們準備栽種的是強桑1號,預期畝均桑蠶收入達數千元。”梓樹村村干部掰著手指為記者算起經濟賬,“按照現在的幫扶計劃,3年后預計純收益大大增加。同時,桑蠶還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發展,村民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目前,梓樹村光伏發電、靈芝種植、桑蠶種植養殖“三位一體”的特色產業正蓬勃發展,進一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