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11批赴南蘇丹(朱巴)維和步兵營高標準完成各項任務——
書寫和平友誼之歌
■朱建成 李祥云
維和步兵營官兵執行巡邏任務。鄭英為攝
從汗如雨下的執勤哨位到危機四伏的巡邏路途,從節日慶典的歡聲笑語到流民所里的兒歌聲聲,中國第11批赴南蘇丹(朱巴)維和步兵營官兵去年12月部署到任務區以來,高標準完成聯南蘇團賦予的各項任務,在南蘇丹這片紅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展現了中國軍隊維護世界和平的大國擔當,以實際行動書寫一首首和平友誼之歌。
初到南蘇丹,官兵首先面臨的不是任務區的槍炮,而是大自然的考驗。任務區氣候炎熱,白天氣溫常年維持在40℃左右,地表溫度甚至可達60℃。官兵們執行哨位執勤任務還須穿戴20多公斤重的防彈護具,汗水浸透的迷彩服上結出一層又一層白色鹽漬。上等兵何群坤到達任務區僅兩天,就出現了上吐下瀉、皮膚紅腫脫皮的癥狀。當地蚊蟲肆虐、蛇鼠猖獗,瘧疾、霍亂等疾病流行,官兵站哨時都要佩戴防蚊帽。
步兵營官兵執行長途巡邏任務,經常要奔赴距營區120公里外的點位。在國內不到兩小時可達的距離,在南蘇丹則需要耗費10多個小時。今年6月,何群坤和戰友一起執行朱巴至特熱克卡地區的巡邏任務。暴雨沖刷之后,道路泥濘難行,一臺巡邏車不慎陷入泥潭之中。官兵一起出動,將數噸重的車輛從泥潭中推出來。到達目的地后,大家顧不上休息,立即冒雨搭建臨時行動基地,隨行的聯合國人員紛紛豎起大拇指表達他們對中國維和官兵的敬意。
走向任務區,就是走向戰場。為了讓官兵適應任務區的安全環境,步兵營常態開展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的實戰化訓練。大家逐漸能通過槍聲判斷射擊位置、距離和槍型,遇到突發情況也能科學處置、有效應對。
一次短巡途中,官兵剛在臨時行動基地建立好警戒,準備休息,一輛武裝皮卡車突然出現在基地外圍。任務指揮員呂洪永迅速命令所有人保持警惕,展開戰斗隊形,他帶著步兵一連連長蔡明杰以及翻譯上前交涉,表明中國維和部隊正在執行聯合國授權任務。經過溝通,對方撤離臨時營地。事后,呂洪永感慨地說,在這種場合,既不能示弱,也不能激化矛盾,必須冷靜處置,以和平方式化解險情。
保障排副排長仝凡參加了多次人道主義活動:到孤兒院捐贈生活物資、向當地學校贈送學習用品、到附近村莊開展義診……當地民眾一聲聲感謝,讓她在自豪的同時不禁感慨,中國維和軍人不僅僅是和平的盾牌,更是友誼與希望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