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把學術追求融入科技強軍的偉大事業
■曾黎斌
習主席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建設科技強國,科技戰線重任在肩、使命光榮”“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自覺把學術追求融入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銳意進取、追求卓越,創造出無愧時代、不負人民的新業績”。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科技強軍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是如期實現攻堅目標的關鍵之一,也是打贏未來戰爭的必經之路。軍隊科技工作者作為科技創新和技術保障的重要力量,只有自覺把學術追求融入科技強軍的偉大事業,緊跟時代潮流、履行使命擔當,集中力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才能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我軍建設戰略支撐作用,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注入鮮活動力。新征程上,軍隊科技工作者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強化使命擔當,銳意創新進取,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舍我其誰的責任感,緊跟世界軍事科技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潛心鉆研“卡脖子”難題,為推進科技強軍、建設科技強國貢獻智慧與力量。
錨定國家戰略需求,校準學術研究方向。軍隊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強軍偉大事業中肩負重要使命,應當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發展形勢變化準確把握學術研究方向,著力解決影響制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書寫科技強軍的輝煌篇章。要深入洞悉國家科技創新布局,緊密關注國家軍事戰略等,根據國家戰略需求進行靶向攻關,聚焦關鍵領域,圍繞“卡脖子”技術清單開展重點研究,確保研究工作與國家需求同頻共振,發揮科研工作的最大價值。要培塑全局戰略眼光,動態分析世界軍事科技發展趨勢,基于全球視野剖析國家戰略需求,打破學科壁壘、加強協同創新,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從而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更好搶占新科技革命和新軍事革命制高點,在國際軍事競爭格局中牢牢掌握主動權,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
樹立遠大科研理想,深耕學術前沿領域。“科技報國初心不改,以身許國至死無悔。”回顧歷史,錢學森、錢三強等老一輩科學家堅持“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心懷“大我”、心存大義,以祖國需要為己任,矢志報國、赤誠奉獻,讓理想抱負和個人價值在奉獻祖國中充分實現,為當代科技工作者樹立光輝典范。新征程上,軍隊科技工作者要堅定科技報國信念,胸懷祖國、服務人民,銳意創新、敢為人先,深刻認識自身學術研究對于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重要意義,在科學家精神指引下樹立遠大科研理想、涵養深厚家國情懷,自覺把個人“小我”融入強軍“大我”,將個人科研事業融入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進程,以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為己任,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持之以恒深耕學術前沿領域,堅定不移攀登科學高峰,為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提供強大科技支撐。學術研究是一個長期積累、不斷探索的過程,軍隊科技工作者要培育潛心鉆研、靜心沉淀的學術品格,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秉持嚴謹治學態度,摒棄急功近利的科研取向,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和“十年磨一劍”的耐心進行學術研究,為科技強軍提供長遠支持。學術研究是一個充滿發現與挑戰的領域,軍隊科技工作者要培養“敢為天下先”的創新勇氣,始終保持對學術前沿的敏銳洞察力,敢于突破傳統思維束縛,勇于探索未知領域,不斷加強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力爭實現更多“從0到1”的原創突破和“從1到N”的迭代升級,全力以赴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聚焦服務備戰打仗,加速戰斗力生成轉化。科技創新成果只有切實應用到訓練場和戰場上,轉化為實際戰斗力,才能真正實現價值。軍隊科技工作者要堅持為戰而研、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勇攀高峰,努力追求學術卓越,創造出更多經得起實戰檢驗的創新成果,在成果轉化關鍵環節上打通堵點、架設橋梁,產出更多制勝強敵的大國重器、打贏利器,持續提升我軍作戰能力,不斷把科技優勢轉化為能力優勢、作戰優勢。要強化作戰需求牽引,緊緊圍繞戰場實際需求、部隊現實情況、未來戰爭走向,有的放矢地開展科研工作,深入基層、走進軍營,與一線部隊開展常態化交流,積極參與各類軍事演習,精準把握作戰能力、力量體系、裝備性能等方面的需求,促進“部隊出題”和“科研答題”有機互動,切實增強科學研究的現實針對性,確保科技創新成果能夠快速精準對接部隊建設需求,有效賦能戰斗力提升,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向作戰、訓練、管理、裝備等各領域轉化運用,全方位提升軍隊整體作戰能力,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對戰斗力發展的貢獻率。當前,現代戰爭形態、作戰方式、制勝機理正發生深刻變革,對軍隊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無論是信息化戰爭中數據信息的激烈較量,還是智能化戰爭中無人作戰系統的靈活運用,都需要軍隊科技工作者瞄準未來戰爭形態變化,深入學習前沿軍事理論與科技知識。要立足本職崗位,積極參與學術研討、追蹤國際前沿研究,讓自身科技素養始終與時代發展同頻、與崗位需求共振,以過硬科技素養精心打造契合未來戰爭需求的技術方案,助力我軍在未來復雜多變的戰爭環境中克敵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