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愧”之心,求“無愧”之境
■馬思博
1973年,周恩來同志回到闊別多年的延安,看到一些群眾仍缺衣少食,他十分自責:解放都這么久了,鄉親們的生活還這么苦,是我這個共和國總理沒當好,我對不起鄉親們。這種自愧、自歉、自責和自省,彰顯的是血脈相依的百姓情懷、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和知恥后勇的奮發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孟子曰,“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人非草木,豈能無羞?羞愧心是一種重要的道德情感,是一種為正義、高尚和良知而斗爭的精神力量。時時反思自己“有愧”之處,是正己修身的重要方法,也是自我凈化、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徑。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羞恥是“一種內向的憤怒”,是“一種革命”。
唐代詩人韋應物,曾任江州刺史、蘇州刺史等職,看到農民辛勤耕耘卻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后,寫詩自責,“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愛民之心溢于言表,自愧之心呼之欲出。后人贊之曰:“凡居官者,廉潔已稱難能,韋則因邑有流亡,應得之俸錢亦覺受之有愧,非特廉吏,且藹然仁人之心也。”
對于黨員干部來說,為人處世知羞愧,才不致失尊嚴;為官從政知羞愧,才不致辱官德。“上不愧黨,下不愧民”,是黨員干部應該追求的境界。“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每名黨員干部都應該存有羞愧感,常思貪欲之害,常棄非分之想,常修為官之德。董必武賦詩感慨,“新功未建愧高座,老本無多早啃完”;田家英經常提醒自己,“一飯膏粱頗不薄,慚愧萬家百姓心”。黨員干部只有始終以“有愧”之心求“無愧”之境,努力奉獻,忘我工作,才不會對溢美之詞欣然自得、對微不足道的成績孤芳自賞,更不會大言不慚地“表揚與自我表揚”。
任務完成得無論多么圓滿,也會留下改進空間;成績無論有多么輝煌,也不能只算在自己一個人頭上。陳毅同志在千軍萬馬中、在強敵面前,從來是談笑自若、臉不變色。但在觀看話劇《東進序曲》時,聽到劇中出現“陳毅有大將風度”的臺詞,“臉燒得坐不住”,當即對主持人說:“你讓我陳毅聽了往哪里鉆呀?我要鉆到桌子底下去了!叫我臉紅呀!請你和作者商量一下,一定要把這樣的話改掉。”
所謂“有愧”之心,并非故作矯情的虛偽,而是一個人的實際水平與他的職位、職稱、榮譽應有標準之間的距離,是一個人的自我感覺與群眾公認、歷史評價的差異。黨員干部只有常懷“有愧”之心,在成績面前保持永不懈怠的清醒,在贊揚聲中堅定精益求精的追求,在差距面前扛起揚鞭奮蹄的責任,努力做到對本職工作盡職盡責,對基層官兵盡心盡力,對自身要求盡善盡美,才能達到保爾·柯察金描繪的境界:人生壯麗,無愧無悔。
(作者單位:66429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