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航空兵某部飛行員陳思麒——
中軍帳里馭“鯤鵬”
■張 雷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魯泰來 楊 進
陳思麒操縱戰機。鄧亮 攝
天空之上,“鯤鵬”振翅遠航;千里之外,指揮中心運籌帷幄……盛夏時節,空軍航空兵某部一場實兵聯合訓練火熱展開。指揮大廳內,指令聲此起彼伏。該部飛行員、參謀陳思麒帶領團隊系統籌劃,進一步壓減空運計劃時間和架次,著力提升空中運輸質效。
從萬米高空的駕駛艙,到全盤運籌的指揮中心……這名“90后”飛行員不斷向新領域新戰位發起沖鋒。
陳思麒的父親曾是一名飛行員。受父親影響,他從小就夢想自己也能駕駛戰機翱翔藍天。那一年,他以優異成績從空軍航空大學畢業。選擇未來所飛機型時,父親告訴他:“戰略投送能力是我國空軍轉型發展急需。如果都不當運輸機飛行員,誰來補這個短板?”
“要保持‘內心的沸騰’,去部隊發展急需的崗位!”陳思麒第一次意識到,個人夢想和部隊發展聯系如此緊密。他義無反顧奔赴運輸機部隊,并自覺刻苦訓練。
2016年,運-20列裝部隊。陳思麒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所在部隊首批改裝運-20的最年輕飛行員。
“第一次坐進運-20駕駛艙,看到屏顯和操作按鈕上都是中文,別提多自豪了!”陳思麒告訴記者,駕駛運-20俯瞰祖國大好河山時,光榮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運-20列裝,帶動我軍戰略投送能力顯著躍升。這些年,陳思麒駕駛“鯤鵬”飛過大江南北、飛越遠海大洋,航跡遍布亞非歐多個國家和地區。他愈發認識到,大型戰略運輸機蘊含廣闊發展前景。
“必須進一步釋放裝備的戰略能力。”完成改裝、成為機長后,陳思麒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裝備性能的提升需要伴隨思維理念的變革,換裝的同時要“換腦”。
一次訓練,飛行教員的課目演示讓陳思麒陷入思考:“許多動作要憑‘感覺’作判斷,但‘感覺’究竟可不可靠?”為此,他自主設計計算模型,將各環節標準進行量化,不僅為飛行教員提供參考依據,成果還得到上級推廣。
那年,空軍將戰略投送相關課目作為某演練重點內容,陳思麒以運輸機飛行員身份參加前期籌劃工作。階段任務完成后,他主動找到上級指揮員,提出新的投送構想。隨后,指揮機構決定組建運投小組,由陳思麒擔任組長。
有了實踐“土壤”,陳思麒的構想得以落地生根。后來的一次任務中,他帶領運投小組從規范運輸需求提報做起,逐步實現需求提報標準化、任務規劃流程化,同時梳理出從戰役指揮直達機組的實時指控網絡。憑借優異表現,他們被空軍授予“首創獎”。
近年來,隨著實戰化訓練持續深入,陳思麒認識愈發深刻:在聯合作戰大棋局中,大家都不是局外人。
一次演訓中,陳思麒被選入作戰計劃小組。接連幾天,戰局一直處于被動。階段性復盤時,陳思麒結合聯合指揮需求,提出建立空中機動任務規劃系統的想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踴躍發言、建言獻策。很快,一套凝聚官兵智慧的指揮控制系統誕生。
“中軍帳里馭‘鯤鵬’,必須敢想敢干、放手拼搏,才能讓空中投送能力不斷提升。”前段時間,陳思麒發現,聯合戰場上還有許多節點需要打通。為此,他積極協調空勤、戰勤、后勤等部門,以及不同軍種、不同崗位官兵,共同研究聯合空中作戰計劃標準化操作程序升級版本,推動聯合作戰能力加速提升。陳思麒說,打贏,是大家的共同目標;聯合,是制勝未來戰場的關鍵!
記者手記
始終保持“內心的沸騰”
從一線飛行員到指揮籌劃者,從駕駛戰機遠航到指揮機群機動……陳思麒緊跟人民空軍戰略轉型步伐,始終保持“內心的沸騰”,馭“鯤鵬”、練指揮、研聯合,不斷升級能力、開拓創新,勇當改革轉型先鋒。
當前,我軍正處于深化改革、轉型建設的攻堅期,容不得“觀望”“歇腳”。每名官兵都應做搏擊者、奮進者,把個人目標融入強軍事業,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激揚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擔當闖勁,向轉型建設難點堵點持續發力,一錘接著一錘敲、一棒接著一棒跑,堅決打好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