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室起硝煙 網上磨利劍
■鄭 剛 肖 盼 劉竹馨
碩大電子屏幕呈現的態勢圖上,多種作戰力量實時動態盡收眼底。幾十位教員組成的“藍軍”,與學員展開激烈的網上綜合對抗演練。
為進一步檢驗和淬煉學員作戰指揮能力,火箭軍指揮學院依托學院某平臺,采取“編組練、集團研、專業評、紅藍抗”等方式,組織中級指揮教育培訓班學員展開線上綜合演練。近20天時間里,學員們把“戰場”擺上云端,在真打實抗中練指揮、練謀劃、練處置。
多維偵察、特戰破襲、精確打擊……戰幕剛啟,“藍軍”便接連放出“狠招”,濃郁的“硝煙”透過電子熒屏,瞬間彌漫全場。
筆者走進指揮方艙,指揮席位上,學員廖湘里緊盯電子熒屏,全神貫注緊盯戰場變化,手指不時在鍵盤上飛舞,一道道指令迅速傳達至終端。
廖湘里曾在基層多個重要崗位任過職,可謂是久經沙場。饒是如此,面對這場“線上對壘”,他坦言打得還是格外吃力:“以往在實彈演習中應對的是物理空間的對抗,現在要同時處理多維較量,壓力成倍增加。”
經歷連續10余個小時的連貫作業,廖湘里的眼睛布滿血絲。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學院專門從各教研室抽調經驗豐富的教授充實導演力量,聚焦實戰設計演習背景、構設戰場態勢、設置導調課目。“強勁的對手,逼著我們全力以赴。”廖湘里感慨道,盡管每一仗都打得很吃力,收獲卻是實實在在的,一些課堂上的“疑點”、訓練中的“堵點”,都在實操實練中找到了答案。
“未來打仗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現場督導的該院某實驗室教授刁光明介紹,培育真正能打勝仗的基層指揮員,既需要前瞻的軍事理論支撐,更需要信息化智能化條件下的實戰淬煉,學院緊盯未來戰場,持續升級改造某實驗平臺,將“教員藍軍”納入作戰實驗體系,著力構設危局難局險局,使學員們在沉浸式演練中經受考驗、提升能力。
“鐵翼”振翅、“戰艦”劈波、“長劍”待發……又一場演練擂響戰鼓,“敵”突然發起進攻。面對劍拔弩張的局面,學員們使出渾身解數、見招拆招。
各指揮方艙里,皆是一派忙碌場景。有的在地圖前忙于排兵布陣,有的緊盯熒屏追蹤戰場態勢……從晨曦微露到夜幕低垂,大家頂住腦力體力雙重考驗,愈戰愈勇。
“難就難在很多特情牽一發而動全身。”學員王洪是某旅營長,這次演練中,他被安排以旅指揮員身份走進“中軍帳”。平時部隊訓練只負責“一營之事”,這次卻要統攬全局。面對復雜多變的“敵情”,從調兵遣將顧此失彼到指揮若定越打越順手,他把控全局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鍛煉。
經過兩周多的攻防對壘,演練的硝煙逐漸散去,但所帶來的沖擊仍在繼續。學員們激烈討論、深刻復盤,在抽絲剝繭中號準問題脈搏。
“道路情況勘察不準,就可能貽誤戰機;一次協同沒配合好,就可能陷入被動……”透過這次演練,一位學員感慨道,“瞬息萬變的戰場,任何疏漏都可能引發‘馬蹄釘效應’。”
經此一役,學員們更加看清了自身短板、找準了主攻方向。載著沉甸甸的收獲,他們即將從學院返回各自戰位,投身到新一輪練兵備戰的熱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