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孔雀藍” 綻放新精彩
——追蹤陸軍軍醫大學6名文職護士的成長之路
■左勝男 韓璐 陳薔
今天是第114個國際護士節,我們謹向廣大軍隊護理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
頭戴燕尾帽,你們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身著“孔雀藍”,你們是捍衛生命的英勇戰士。“病人無醫,將陷于無望;病人無護,將陷于無助。”作為軍隊護理隊伍中的生力軍,文職人員為廣大官兵提供專業護理,為戰斗力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本期,我們與大家分享陸軍軍醫大學6名護士加入文職人員隊伍后不忘初心、繼續砥礪前行的故事。
——編 者
入夏時節,晨曦初露,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手術室依舊燈火通明。手術臺前,麻醉科護士長周婭穎密切配合外科手術,詳細記錄麻醉用藥、劑量、時間等內容。經過醫護人員連夜奮戰,一名患者轉危為安。周婭穎坦言,從社會聘用人員到軍隊文職人員,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初心。
“致力非凡之事業,定有非凡之精神、非凡之擔當。”在該校,與周婭穎有類似經歷的共有6人,他們懷揣對軍營的向往,在抗疫一線用生命守護生命,憑借突出表現榮立個人三等功,并如愿加入文職人員隊伍,實現了換羽蛻變。
白衣鑄劍淬鋒芒
無影燈下,周婭穎堅定的眼神,讓人不由想起幾年前她攥緊首批援鄂醫療隊抽組名單時的場景。
“為什么沒有我?”2020年除夕夜,望著緊急集結的隊伍,周婭穎有些急切。醫院領導“首先考慮軍人和文職人員”的答復,讓已在軍隊醫院工作20余年的她有些不甘。
同樣沒有入選首批援鄂醫療隊的,還有該校第二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科護士長吳紅梅。看到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奔忙的身影,她迫切想成為其中一員。
“我請戰!”“讓我去!”如愿加入第二批援鄂醫療隊后,周婭穎與同事們僅用48小時便把基礎病房改建為感染病房,吳紅梅每天奔忙于10余個庫房,為患者提供物資保障。
抗疫火線立功,身份轉變光榮。成為文職人員后,周婭穎與吳紅梅始終把職責使命牢記于心,不斷在大項任務中磨礪本領。中老“和平列車-2024”人道主義醫學救援聯合演習中,吳紅梅受領二級醫院重癥患者救護等任務,展現出精湛過硬的應急處置能力,獲得大家認可。執行某重大衛勤保障演練任務時,周婭穎迅速進入狀態,緊急調配手術設備、統籌藥品耗材精準供給,在臨時醫療點帶領隊員連續鏖戰10余小時,完成檢傷分類、傷員轉運、醫療后送等內容。
“一切為了戰斗力,一切聚焦戰斗力,一切服務戰斗力。”參與衛生裝備與戰救器材研發、主持軍隊護理創新培育項目、編寫培訓手冊……逐夢路上,她們腳步不停、奮斗不止。
身份更換志不改
平均每周進行1000余次靜脈留置針穿刺,讓該校第一附屬醫院放射科護士諶磊的右手食指磨出了繭,也讓他每個動作更加精準。“消防員和醫護人員雖然屬于不同職業領域,但本質都是與時間賽跑、為生命護航。”輕撫留置針上的防滑凹槽,他感慨良多。
2015年,諶磊脫下消防服成為一名護士。2020年,他作為援鄂醫療隊一員奔赴武漢。這個曾無數次奔赴火場救援的“90后”小伙,聽到患者一句“解放軍來了,我們有救了”,當場紅了眼眶。
“后來有患者告訴我,是防護服上‘陸軍軍醫大學’幾個字給了他們信心。”加入文職人員隊伍后,諶磊在平凡崗位上踐行著責任擔當。一天凌晨3點,剛下夜班的諶磊接到通知,一名產婦因血管栓塞導致大出血,需要立刻開展介入手術。他立即跳下行軍床,僅用了幾分鐘就趕到手術室。
“情況緊急!”介入手術需依賴影像設備進行實時引導和監控,諶磊穿著沉重的鉛衣,在手術室準備專用耗材、調試影像設備、監測生命體征,協助醫生調整患者體位。手術完成后,諶磊已汗濕衣背。
“2008年汶川地震后,災區道路阻斷,我背著20公斤重的急救藥品,跟隨救援隊徒步12小時抵達震中;2020年馳援武漢,我再次向險而行,用實際行動交出一份合格答卷。”回憶成為文職人員前的經歷,該校第一附屬醫院門診部護士長彭靜說,正是這些艱巨任務的考驗,讓她收獲了成長、收獲了榮譽。
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在擔當中實現價值。作為軍隊一員,彭靜將崗位視作護佑生命的戰場,面對門診運營調度、號源科學管理、護理團隊帶教等工作,她全身心投入,力爭把每一件事做好。前不久,彭靜提出的門診護理發展建議,得到上級認可采納。
立足戰位勇作為
“阿媽,記得按時吃降壓藥……”在日喀則市亞東縣,該校第二附屬醫院護士白秀梅握著72歲藏族阿媽達吉的手悉心叮囑。這已不是白秀梅第一次踏上高原巡診路了。
軍隊醫院護士、軍嫂的身份,讓白秀梅與軍營結下了不解之緣。2020年,她主動請戰深入疫情“紅區”,牽頭研究解決患者靜脈穿刺難題,并開設“知心電臺”,為患者舒緩情緒、堅定信心。
“是黨和部隊培養了我,我要在為兵服務的崗位上做最好的自己。”加入文職人員隊伍后,白秀梅背著醫療包翻雪山、過達坂,繼續奮戰在衛勤保障一線。“謝謝你們的到來!”那次巡診至海拔5000多米的查果拉哨所,一名戰士質樸的話語,讓白秀梅鼻尖發酸。她在巡診日志上寫下:“從邊防官兵身上,我看到了有責任、有擔當的青春模樣,唯有練強本領,才能更好服務部隊,為官兵健康護航。”
“哪里需要我,我就戰斗在哪里。”同樣歷經疫情考驗,該校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病科護士長楊莎根據組織安排堅守在醫院抗疫一線,進行病毒檢測、流行病學調查、標本轉運,組建專業小組、探索排班制度,指導重癥患者救治護理工作……
穿上“孔雀藍”后,楊莎交出了不少亮眼的成績單:參與國家、軍隊級等重點研究項目和課題4項,執行重大衛勤保障任務近10次,參與完成科研論文多篇,探索護理相關新業務新技術6項。
肩扛使命者,永不言棄;忠誠在心者,無往不勝。這群從社會聘用護士蛻變為文職人員的衛勤尖兵,把職業作為事業,在強軍興軍大潮中積極作為,用奮斗擔當書寫著“孔雀藍”的精彩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