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初,八路軍第120師官兵通過唐河向冀中挺進。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召開。會議期間,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充分預見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日本將采取新的侵華方針,要求全黨繼續把工作重點放在敵后戰場,將鞏固和發展敵后游擊戰爭作為黨的軍事戰略的首要問題。會議作出“鞏固華北,發展華中、華南”的戰略部署,為抗日根據地發展指明了方向。從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到江淮大地、嶺南山區,八路軍、新四軍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堅持播撒抗日星火,抵抗日軍侵略的烽火熊熊燃起、席卷敵后。
1938年12月,八路軍主力挺進冀中、冀南、冀魯豫邊平原和山東地區,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歷經多次反“掃蕩”作戰,八路軍在華北地區打破日軍“囚籠政策”,粉碎了日軍回師華北的圖謀。
日軍攻占武漢后,企圖在長江中下游擴大侵略范圍。1939年2月23日,周恩來同志以南方局書記身份到達新四軍軍部,與新四軍領導人商定了“向北發展,向東作戰,鞏固現在陣地”的戰略方針。隨后,新四軍第1、2支隊東進北上,第3支隊堅守皖南抗日陣地,第4、5支隊進軍皖中和皖東,游擊支隊挺進豫皖蘇邊實行戰略展開。1940年5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主力渡江北上、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南下,形成“南北對進”態勢,協同開辟蘇北敵后抗日戰場,使華中與華北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
廣州失陷后,1939年1月,中共廣東省委第4次執委擴大會議做出決定:積極在抗戰中發展力量,準備在抗戰最后階段發揮決定作用,并要求把工作重點放在東江、瓊崖地區,建立堅持長期抗戰的重要根據地。隨即,中共廣東地下黨組織在東江、珠江地區積極開展游擊戰爭,瓊崖特委在海南島開辟多個抗日根據地,廣泛動員和發展人民武裝,華南敵后抗戰力量蓬勃發展。
血肉筑長城,烽火映山河。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鐵道游擊戰……眾多群眾性游擊戰法,成功將日寇困于“點線”之間,造就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敵后抗日根據地成為全民族抗戰的堅實保障,有效牽制了大量日軍兵力,凝聚起億萬民眾的抗日力量,為抗戰最終勝利提供了不可動搖的戰略依托與精神支撐。
1939年春,戰斗在無錫、常州地區的新四軍戰士伺機殺敵。
被稱作“雁翎隊”的白洋淀水上游擊隊隊員駕駛輕舟投入戰斗。
抗日根據地群眾同仇敵愾,紛紛投入抗日戰場。這是河北阜平的人民武裝自衛隊。
冀中抗日軍民拔除敵據點。
掃描二維碼觀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