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健康生活的當下,口腔健康日益受到人們關注。俗話說“耳聰目明、鼻靈齒健”,牙齒健康不僅直接影響飲食質量,更與消化系統及全身健康息息相關。近期,網絡上流傳“睡前刷牙是錯誤方法”的說法,引發眾多網友對日常刷牙習慣的困惑與質疑。事實上,這種觀點缺乏科學依據,正確認識刷牙的重要性與科學的刷牙習慣,才是守護口腔健康的關鍵。
睡前刷牙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夜間睡眠時,口腔處于相對靜止狀態,唾液分泌量大幅減少。唾液具有清潔口腔、緩沖酸性物質、抑制細菌生長等作用,當唾液分泌減少,口腔的自潔能力顯著下降,細菌便會抓住這個“黃金時機”大量繁殖,加速對牙齒和牙周組織的破壞。如果睡前不刷牙,殘留在口腔內的食物殘渣就成了細菌的“美餐”,經過一夜的發酵,細菌代謝產生的酸性物質會持續攻擊牙齒,大大增加患齲齒和牙周疾病的風險。
而網上流傳的“睡前刷牙是錯誤方法”這一觀點,主要依據是“刷牙會破壞牙釉質,導致牙齒敏感”“夜間刷牙后再進食會讓口腔更不健康”等說法。但實際上,這些說法存在認知誤區。首先,正常刷牙只要采用正確的方法,使用合適的牙刷和牙膏,并不會對牙釉質造成損傷。建議使用軟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將牙刷與牙長軸呈45度角指向根尖方向,按牙齦—牙交界區,使刷毛一部分進入齦溝,一部分鋪于齦緣上,盡可能伸入鄰間隙內,用輕柔的壓力使刷毛在原位進行前后方向短距離的水平顫動4—5次,每次只刷2—3顆牙,再將牙刷移至下一組牙,這樣既能有效清潔牙齒,又不會損傷牙釉質。其次,雖然夜間刷牙后再次進食確實會使口腔內重新產生食物殘渣和細菌,但這并不能成為否定睡前刷牙的理由。如果睡前有進食需求,在進食后再次刷牙或用清水、漱口水充分漱口,同樣可以降低口腔內細菌滋生的風險。
除了睡前刷牙,科學的刷牙習慣還包括掌握正確的刷牙時間、頻率和方法。刷牙時間應不少于3分鐘,確保牙齒的每個面都能得到充分清潔;每天至少刷牙兩次,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覺前各一次,飯后漱口也是保持口腔清潔的重要輔助措施;同時,要定期更換牙刷,一般每3個月更換一次,當牙刷刷毛出現彎曲、分叉時,更應及時更換,以免影響清潔效果或損傷牙齦。
此外,維護口腔健康不能僅依靠刷牙,還應配合使用牙線、牙縫刷等輔助清潔工具。牙線能夠深入牙縫,清除牙刷難以觸及的食物殘渣和牙菌斑,有效預防鄰面齲和牙周疾病;對于牙齒排列不整齊、牙縫較大的人群,牙縫刷則能發揮更好的清潔作用。定期到口腔醫院進行檢查和潔牙也至關重要,通過專業的口腔檢查,醫生可以及時發現潛在的口腔問題,如早期齲齒、牙周炎等,并給予相應的治療建議;潔牙能夠清除牙齒表面的牙結石、牙菌斑和色素沉著,保持牙齒和牙周組織的健康。
因此,“睡前刷牙是錯誤方法”的說法毫無科學依據,睡前刷牙是維護口腔健康的關鍵環節,是預防齲齒、牙周疾病的重要措施。掌握科學的刷牙習慣,綜合運用多種口腔護理方法,才能真正實現“齒健”,為全身健康奠定堅實基礎。我們應摒棄錯誤觀念,用科學的方法呵護口腔健康。
(作者系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