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千里眼”“順風耳”
——記安徽省靈璧縣民兵應急通信保障連
■彭流萍 田建靈 中國國防報特約記者 段艷梅
四月的皖北,春光正盛。
“過境部隊開進途中電臺遭‘敵’干擾中斷,令你連迅速搶通……”這天上午,一場以保障過境部隊指揮通信為背景的實兵訓練,在皖北某山地緊張進行。
接到支援保障指令,安徽省靈璧縣民兵應急通信保障連連長薄濤果斷下達啟動備用指揮鏈路指令,民兵們快速構建自組網,通過系留無人機架設空中基站……很快,過境部隊的指揮通聯便恢復正常。
走下訓練場,靈璧縣人武部領導自豪地介紹,該連是他們向戰編建、向新聚能、為戰攻關鍛造的應急通信保障力量,去年7月,代表安徽省參加戰區群眾性練兵比武,一舉奪得通信專業援戰行動和教學組訓兩個第一名。
該連組織衛星通信標準化考核。彭流萍 攝
3年前,一次抗震救災訓練,縣人武部按照應急救援預案展開行動,可通信聯絡環節狀況百出:老舊裝備“拋錨”,臨時抽組的專業人員面對陌生環境慌了手腳,指揮中心與各行動小組之間的聯絡中斷……
痛定思痛。軍地聯合復盤,決定借助當地大力發展信息通信產業的東風,向新聚能,通過編組專業化人才、預征智能化裝備,打造一支專業精、裝備新、技術強的民兵通信隊伍。他們瞄準轄區內通信領域精英人才,預編一批通信工程師、無人機操作手、網絡安全員等專業人才和多年從事通信專業的退役軍人;多渠道預征光纜機、應急通信車、衛星便攜站等裝備。
然而,讓縣人武部領導沒想到的是,這支隊伍第一次亮相,就栽了個“大跟頭”:民兵胡國慶在本單位是公認的業務尖子,但走上訓練場,面對諸多干擾,他使出渾身解數,也沒能在規定時間內建立起穩定的通信聯絡……
“人馬齊整也不一定能打勝仗。”如何讓業務骨干變成“戰場尖兵”?縣人武部組織召開軍地聯席會議集智攻關。大家一致感到,向平戰結合要戰斗力,在平戰轉換中提高民兵的軍事技能。為此,他們與地方通信企業開展頻譜共享、設備互聯等行動,邀請設備生產廠家與軍隊院校專家、軍兵種部隊業務骨干現場指導幫帶,與駐軍部隊開展聯訓聯演。同時,緊貼援戰保戰需求,布設實戰化訓練環境,通過預設電磁環境、網絡攻防等環節,完成多次人裝配套“一個過程”模擬演練。退役軍人、民兵骨干呂彬彬在軍地專家指導下,帶領網絡通信小組很快掌握新系統操作方法。前不久,在跨區支援演訓中,面對峽谷、高山等復雜地形,他和小組人員利用無人機中繼通信,成功建立應急通信鏈路,保障演訓取得圓滿成功。
“衣服從沒有干過,干勁從沒有泄過。”去年6月,接到上級代表安徽省參加戰區比武活動指令后,連隊第一時間動員集結。在夏收將至、農機熱銷的節骨眼上,身為農機經銷商的民兵楊紅偉,心無旁騖,全身心投入訓練,“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毫無怨言,他說:“當年家鄉人民傾出所有支援淮海戰役,作為新時代的民兵,我犧牲點個人利益不算啥!”
“這種不怕苦、敢拼搏、勇奉獻的精神,源于扎實的思想政治工作。”連隊指導員朱翔坤告訴記者,該連預建黨支部積極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充分利用淮海戰役主戰場的紅色資源優勢,采取“戰地夜話”的形式,圍繞“民兵是什么”“當民兵干什么”“練兵為什么”“我該做什么”展開討論交流,人人亮身份、坦心跡、話擔當,為遂行使命任務打下堅實思想根基。
在楊紅偉等人的帶動下,全連官兵一條心、一股勁,一舉拿下戰區群眾性練兵比武活動通信專業的兩個第一名。
“成績只能代表過去。”面對榮譽,縣人武部領導表示,下一步,他們將持續指導該連向新興領域拓展突破,讓“千里眼”“順風耳”更加高效靈敏,真正成為應戰應急的“拳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