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軍分區投身參與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典型鎮村建設——
小小繡花針 繡出大產業
■林曉淇
王新元為學員示范講解廣繡技法。張文鑌攝
“拿起針線,坐在家中就可以掙錢!”前不久,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游溪鎮村民盤媳塞接到刺繡訂單,高興得合不攏嘴。之前,她報名參加了韶關軍分區牽頭組織的“廣繡+瑤繡”免費培訓班,“沒想到這么快就有訂單了”。
“廣繡和瑤繡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繡的市場廣闊、平臺成熟、知名度高,而瑤繡歷史悠久、極富民族特色。”韶關軍分區領導介紹,近年來,廣東省著眼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部署啟動“百千萬工程”,主要內容為推動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今年,韶關軍分區以“百千萬工程”典型鎮村建設為牽引,在游溪鎮探索建立“廣繡+瑤繡”雙國家級非遺合作幫帶模式,開辦“廣繡+瑤繡”培訓班,助力“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
游溪鎮是瑤繡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基地。游溪鎮領導介紹,過去一段時間,瑤繡市場需求走低,產品同質化、銷售渠道單一等問題比較突出,瑤繡行業發展動力不足。如今,在軍分區的幫扶下,大家看到了新希望。
筆者隨盤媳塞走進位于游溪鎮八一瑤族新村的“廣繡+瑤繡”培訓班,40余名學員坐在繡架前飛針走線。她們的手指靈活舞動,絲線在指尖穿梭,一會兒工夫,便在繡布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圖案。
課程搬進村、技藝送上門、繡架免費送……在軍分區牽線搭橋下,廣州市“最美退役軍人”、廣繡市級非遺傳承人王新元來到八一瑤族新村開設培訓班,手把手講解、面對面傳授,并幫助大家將廣繡技法融入瑤繡制作,推動瑤繡創新發展。
“兩種國家級非遺刺繡技藝的融合,可以繡出更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繡品。”受邀開辦培訓班后,王新元便潛心對比廣繡與瑤繡的技法、圖案、針線的特點,在繡布上反復揣摩,設計繪樣,以便讓兩者相得益彰。他表示,廣繡擁有成熟的產品銷售渠道,更有海外推廣平臺,他會將瑤繡帶到廣州,與廣繡一同推廣,并挑選部分瑤繡作品上架海外平臺,讓瑤繡走出國門。
一根針、一片綢,一雙巧手……村民馮麗萍的丈夫常年在外務工,她在家操持,照顧一家老小。如今,馮麗萍接單在家刺繡,半天時間便可繡出一幅精致的木棉花繡品。“學會了廣繡技法,并用于瑤繡,讓老技藝有了新創意,我們的繡品一定會大賣。”馮麗萍信心滿滿地說。
“瑤族家家戶戶都會刺繡,可以說,瑤繡就是我們瑤族的‘活文字’。”已有40年繡齡的趙臘婢在培訓中認真學習廣繡技法。她認為,廣繡針法細膩、色彩豐富,瑤繡圖案獨特、富有民族特色,廣繡與瑤繡相遇,是一種奇妙的“碰撞”。看著自己“廣繡+瑤繡”的創新作品,趙臘婢高興地說:“我得趕在瑤族刺繡展館正式開館前,將繡品送到展館。”
趙臘婢口中的瑤族刺繡展館,是軍分區在八一瑤族新村打造的展示和銷售瑤繡作品的平臺。“老技藝煥發新活力,小銀針也可繡出大產業。”該軍分區領導如是說。“展館馬上要開館了,屆時我們將舉辦開館儀式和作品展示,現在已經收到百余幅展品。”游溪鎮領導看著即將完工的展館激動地說,在軍分區協調下,多家媒體將前來報道,通過鏡頭和筆端,讓更多的人知曉非遺瑤繡。
參加培訓班的趙香紅是個“零基礎”。“我媽媽是繡娘,但我從沒有拿過繡花針。來培訓班本是想長長見識,沒承想去聽了兩節課就完全被迷住了。”趙香紅笑著說,“在培訓班上,我見證了廣繡和瑤繡兩種技法交織的魅力,讓我對刺繡有了向往,也對傳承和發揚瑤繡有了一種使命感。”趙香紅決心學習瑤繡,一有時間就往村里的繡坊跑。
“接下來,韶關市軍地將持續推動瑤繡創新發展,把國防元素融進繡品,開展‘非遺瑤繡+國防教育’進校園活動,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讓瑤繡走得更遠、更廣。”軍分區領導說,此外,他們還將積極與市、縣多個部門對接,利用本地優質文旅資源,探索“廣繡+瑤繡+文旅”模式,助力非遺文化進景區、瑤繡進文創店,進一步提升品牌附加值,幫助村民實現穩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