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文職人員隊伍
■國防科技大學政治工作部
文職人員是現代軍隊的重要人力資源,是強軍興軍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新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人員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及相關配套政策,深入貫徹習主席關于深化文職人員制度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以全新體系設計打通了文職人員隊伍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路徑。鍛造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文職人員隊伍,必須以備戰打仗使命任務為牽引,準確把握政策制度改革的目標意圖、創新舉措和實踐要求,抓好政策落地執行,加快釋放改革紅利,推動文職人員隊伍建設提質增效。
聚天下英才,加快延攬強軍勝戰的優秀人才
人才資源是強軍興軍的第一資源。我軍要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搶占未來軍事競爭制高點,最緊要、最急需的是人才,最基礎、最關鍵的也是人才。新修訂的《條例》及相關配套政策,體系設計公開招考、直接引進、專項招錄3種引才方式,進一步拓寬了文職人員引進渠道和方式,為最大限度把知識精英、技術精英、管理精英集聚到強軍興軍旗幟下提供了保障。要緊緊扭住軍事人員現代化這個目標,立足軍事人力資源建設全局謀劃推進,主動參與人才市場化競爭,全過程嚴把政治關、能力關,把更多社會優秀人才集聚到文職人員隊伍中來,推動國家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軍隊人才優勢。
構建人才精準引進模式。發揮用人單位在招錄聘用中的主體作用,聚焦按需引進和人才質量,對不同學科關鍵緊缺人才制訂“定制化”引進方案,通盤謀劃傳統領域與新興領域引才需求,重點向高精尖缺領域、任務急需方向和重點發展團隊傾斜,在“聚與用”“供與求”的精準對接上,把引進各領域各層次人才的鏈條路徑規劃好、設計好。
突出重點人才群體引進。緊盯國內“雙一流”建設高校優秀畢業生,依托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地方引才服務機構、高端學術交流平臺等,常態開展校園招聘和網絡宣傳,與重點高校簽訂人才共享戰略協議,探索走開人才預置選拔培養模式,加大急需緊缺崗位和高端人才招錄力度,突出文職人員身份優勢、發展優勢及待遇優勢,延攬社會優秀人才為軍隊建設服務。
優化人才招錄聘用程序。堅持政治標準和學術標準并重,統籌四類人才高端引進,為具有獨特專長和特殊技能的人才開辟綠色通道,對戰略科技人才及其團隊實施“帶泥土的移植”,用好招考免筆試、崗位計劃調整等自主權限,縮短各環節辦理周期,最大限度降低社會人才擇業成本,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強勝戰本領,持續提升履職盡責的能力素質
人才培養是個復雜精細的系統工程,需要采取長期的、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培養手段。文職人員崗位軍事屬性鮮明,負有根據需要參加軍事訓練和戰備值勤,根據需要在作戰和有作戰背景的軍事行動中承擔支援保障任務,以及參加非戰爭軍事行動等職責。隨著編配領域逐步拓展、隊伍規模不斷擴大、地位作用日益凸顯,加快提升文職人員與崗位要求相適應的能力素質成為緊迫需求。新修訂的《條例》及相關配套政策,借鑒軍地相關人員培訓有益做法,將文職人員納入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依托國家和社會優質資源提高培訓層次質量,構建了需求主導、分類分級、形式多樣、運行高效的培訓制度。要牢固立起向戰為戰鮮明導向,把文職人員培養培訓作為戰略任務來抓,強化長周期、全過程接續培養,推動文職人員能力素質全面轉型升級。
緊貼崗位需求培養。區分崗位類別、工作需要和職級層次,統籌初任培訓、晉升培訓和崗位培訓,推動能力提升向“動態開發”轉變,鼓勵在崗參加與崗位履職密切相關的學歷升級教育,實施青年科技英才專項扶持計劃,對新聘用專業技術崗位文職人員實施入職“保護期”,給予自主科研經費支持,系統提高政治品質、軍事素養、專業水平和職業能力。
盤活用好教育資源。依托軍事職業教育平臺建立在線學習培訓課程,依托專業部隊建立實習實踐基地,依托國家和地方優質教育培訓資源拓寬培訓渠道,創新“人才+工程”培養模式,吸納文職人員組建“分可獨立作戰、聚可合力攻關”的多學科、跨領域研究團隊,通過名師帶教與項目牽引相促進,讓文職人員在破解國防科技難題中脫穎而出。
運用多元實踐鍛煉。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創新訓練模式,選派文職人員赴部隊代職任職、參加演習演訓和服務部隊活動,到地方高校、科研院所、軍工集團掛職鍛煉,把文職人員嵌入作戰支援保障鏈路,融入練兵備戰全過程,在實踐中錘煉文職人員服務軍隊建設的過硬本領。
拓成長空間,積極搭建干事創業的發展平臺
規范的職業管理、清晰的成長路徑、廣闊的發展空間,是吸引匯聚文職人員長期穩定為軍隊建設服務的重要保證。近年來,軍隊各級堅持在政治上同樣關心、培養上同樣重視、使用上同樣對待,為文職人員建功軍營提供了寬廣舞臺。新修訂的《條例》及相關配套政策,契合文職人員職業特點,遵循軍事人才成長普遍規律,全面規范考核、任用、交流、退出機制,使文職人員職業發展路徑和成長階梯更加暢通。要強化政治引領,把黨管人才原則落到實處,暢通發展路徑、增進職業認同,讓文職人員在科技創新主戰場有信心、有希望、有奔頭。
發揮考核評價導向作用。根據崗位職責和擔負任務分類設計評價標準,堅持“破四唯”與“立新標”并舉,細化考核內容、業績條件和程序方法,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多元評價體系,確保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的人才,用好考核評價“指揮棒”,引導文職人員明確定位、共同發展。
分類設計晉升發展路徑。構建文職人員全職業發展支持體系,分批次擇優遴選、分階段接力培養,暢通管理類文職人員晉升通道,以崗位職務層級和崗位等級為主導、級別調節為補充,支持文職人員在本專業領域崗位長期穩定發展,打通文職人員跨類型、跨系列改任和軍地交流渠道,確保在職業發展不同階段都能找準路徑和定位,更好實現自身價值。
堅持事業為上選賢任能。打破論資排輩的弊端,明確文職人員提前和越級晉升條件,推行不定等級單位領導崗位“競聘上崗”和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能上能下”制度,大膽選拔任用優秀青年文職人員走上領導崗位,在人才工程計劃推薦、送學深造、獎勵表彰等方面,優選苗子給予重點培養扶持,讓他們在強軍實踐磨礪中脫穎而出。
添動力活力,著力營造暖心留人的環境氛圍
發揮人才對強軍事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需要營造信任人才、尊重人才、支持人才、關愛人才的濃厚氛圍,把廣大人才干事創業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激發出來。新修訂的《條例》及相關配套政策,著眼構建具有軍事職業特點的教育管理體系和具有比較優勢的待遇保障體系,堅持尊重激勵與監督約束并重,出臺系列政策,推出創新舉措,為釋放隊伍活力提供了政策支撐。要貫徹服務為重的理念,以“政策導向+組織功能”激活人才鏈,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良好環境,激勵文職人員干事創業、建功立業。
創新管理方式。把嚴格管理和關心信任統一起來,尊重文職人員的主體地位、主體作用,堅持政治上激勵、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關懷,建立既符合部隊集中統一管理實際,又契合文職人員身份特征的分類管理體系,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和諧奮進的內部氛圍。
強化激勵措施。堅持優績優酬、競爭擇優,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市場化薪酬和績效工資制度,激發文職人員的創新創造潛力,保證文職人員合理分享科技成果轉化等創新收益,在職級晉升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對業績優秀、貢獻突出的文職人員給予特殊傾斜和表彰獎勵,形成人盡其才、各展其能的競爭激勵機制,充分激發文職人員內生動力。
加強服務保障。增強服務人才的意識,發揚“端盤子、搭梯子”優良傳統,做好團結、引領、服務工作,將符合條件的文職人員納入駐地人才購房、落戶優待等政策保障范圍,幫助解決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等急難愁盼問題,為文職人員工作生活提供一流學術環境和良好生活保障,讓他們心無旁騖干事創業,在強軍興軍中發揮更大作用。